使用實踐意圖(implementation intenetion)來幫助你掃除養成習慣路上的石頭

在聖誕節前,有位美國教授做了一個實驗。他召集了一群學生,把他們分成了兩群,跟他們說,聖誕節後要交一份報告,這份報告可加分!

想當然耳,可以加分,對同學而言,一定是一種激勵了!

但,事情不是我們這種笨蛋想的那麼簡單,那位教授說:「報告要在12/26號交,才能算分!」

這就很鬼畜啦…。

對比到台灣,那就等於要你大年初一交作業一樣,這會不會太混蛋了。

果不期然,兩群中的某一群學生,只有約30%的學生交了報告,拿到了加分。

但另外一群,卻有70%以上的學生交了報告!這倒底發什了什麼事?
這兩群學生唯一的差別是,後者被告知要先決定寫報告的「時間」,以及「地點」。

例如:在12/26號上午起床後,到書房去開始撰寫報告。

就這麼小小的一個決定,讓繳報告的成效立刻上升了2倍!

這位高維茲教授(Gollwitzer)對於這個結果十分地好奇,做了許多實驗,最終歸納出了一個工具,那就叫實踐意圖(implementation intention)。

實踐意圖已經經過了許多研究分析,共有85分的報告,牽涉了8千多位受試人員,結論是,在同一個任務中,有使用實踐意圖的人,約有75%的比例,會比沒使用實踐意圖的人執行得更為優越。


那實踐意圖是什麼?

實踐意圖是一個「如果」發什麼什麼事,「我就」怎麼怎麼 的形式。

例如如果26號一起床,我就到書房去打報告。
又例如如果我喝第一杯咖啡時,我就先把要寫的word文件打開。


為什麼實踐意圖可以幫我們養成習慣?

在我們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,會出現許多的阻碍,例如太累了所以不想去運動。明明該背英文單字了,但卻在滑FB之類的。

高維茲教授解釋實踐意圖的力量在於「我們『預先』做好了決定」。這樣我們就較不會受到環境、惡習的引誘,而干擾到目標的執行。

白話來說,實踐意圖其實就是希望我們大腦先做好決定,而事到臨頭時,就不要想太多了,針對做好的決定做就好了。我們常會受到引誘的原因是當誘惑來時,我們的大腦會花費很多的力氣去對抗這個引誘(就是想太多),最後卻常常屈服於引誘(因為我們的感性的力量大於理性的力量)。

而預先做好決定,就比較能克制我們的感性,讓理性重新占上風,因而保持我們在養成習慣的軌道上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由 Pandas 的 DataFrame 中取得資料

[程式設計] C++ 的字串切割

[C++]在 cin 後呼叫 getline 所遇到的問題